最读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jiāo ]

读音:jiāo

拼音:jiao

简繁:郊

五笔:UQBH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UQBH

笔画:8画

吉凶:吉

仓颉:YKNL

结构:左右

郑码:SOOY

四角:07427

区位:2928

统一码:90CA

异体字:

英汉互译:suburbs,waste land,open spaces

笔顺:点、横、撇、点、撇、点、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94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起源

郊姓主要源自:己姓、芈姓。

郊姓郊姓起源一

据史籍《穆天子传》中记载:“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伸八骏之乘,以饮于枝洔之中,积石之南河。”周穆王姬满在执政时期得到一种珤(宝),觉其美,便问堂下百官:“这玩意儿从何而来?”王庭下众人皆不知,唯有三公之首郊父回答:“此宝乃出自西天,为西王母所传。”周穆王大感兴趣,又问:“西天何在?”郊父回答:“远着哩,要向西行万余里。”于是,周穆王就命郊父受敕令,准备由造父找来的八匹骏马为乘,去拜会西王母。当时那八匹骏马分别为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放养在金成河(今山东成武、金乡一带)。郊父依旨建造了华丽的车乘,由八骏辕之,命由造父执驭……之后,便有了“造父驭八骏万里西行,穆天子会西王母,徐侯起兵谋番,周穆王瞬间万里回弛,粉碎徐侯叛乱”的历史传说。

郊父,即为郊氏鼻祖,其后裔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称郊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郊氏族人大多尊奉郊父为得姓始祖。

郊姓郊姓起源二

源于己姓,出自西周时期莒国王族后裔莒郊氏,属于复姓避难省改为氏。莒,原为古地名,始自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在《中国史稿》一书中记述:“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十四个民族。”在商朝时期,莒为姑幕侯国。至周朝时期始为莒国,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称莒国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而据史籍《世本纪》中则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在《左传》中莒女称“戴己”、“声己”。因此学者王革勋指出:“莒国无论嬴姓,或己姓,都属颛顼之后,而非少昊。”

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莒国传“三十世为楚国所灭”。由于莒国之地距离楚国实在太远,在管理上鞭长莫及,楚国只好放弃,其地就自然归了齐国。莒国的王族贵胄有居于都城之郊者,时称莒郊氏。在楚简王灭了莒国后,莒郊氏族人遂去“莒”简改为单姓郊氏,以避亡国之祸,世代相传至今。

至周赧王姬延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军破齐,连下七十余城,只有莒城、即墨城高大坚固而攻不下来。汉朝时期先置莒县,后又改为城阳国。

郊姓郊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诸侯国之郊,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郊,一般来说距诸侯国都城或邑城城墙百里范围之内称之为“郊”,在典籍《尔雅·释地》中即有记载:“邑外谓之郊。”郊内分割有乡、县。不过,这时的“县”并非是一级行政建制,只是郊区土地不同用途的统称。实际上,在城外五十里范围内称作“近郊”,近郊里分割有“乡”;五十里至一百里就称作“远郊”,远郊里分割有“县”而一百里之外就称作“遂”,“遂”有大有小,面积不等。各诸侯国有大有小,许多小诸侯国的国土仅五十里方圆,因此就没有“远郊”,更没有“遂”。而大诸侯国不但有远郊、遂,而且将实在太远的边境之地称作“鄙”。比如,鲁国在开国之时就有三郊、三遂,而宋国不但有三郊、三遂,还有北鄙、南鄙。这在典籍《周礼·地官·载师》中有记载:“近郊、远郊。《注》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在典籍《尚书·费誓》中记载:“鲁人三郊、三遂。注:国外曰郊,郊外曰遂。天子六军,则六乡、六遂。大国三军,故鲁三郊、三遂也。”

在近郊内的住民多为贵族分支、平民等,而在远郊、遂内居者多是奴役,是为君主执役之民,没有氏,便多有以所居之地名称为姓氏者,称郊氏、遂氏、北鄙氏、南鄙氏、东鄙氏、西鄙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郊姓郊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东周时期楚国大夫郊尹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吏建制中有“郊尹”一职,先时多由斗氏家族承袭。这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有记载:“王夺斗韦龟中犨,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杜预对其有注释:“郊尹,治郊竟大夫。”郊竟,就是郊境,指都城的郊区。楚国自楚康王执政末年,不安的情绪已笼罩着全国。楚康王逝世后,其长子立,是为楚郏敖。到了楚郏敖四年,老二(芈子围)杀之而自立,是为楚灵王。

周景王十六年(楚灵王芈围十二年,公元前529年),楚灵王领兵出征围攻徐都,老三(芈子平)、老四(芈子晰)、老五(熊弃疾)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围攻徐都的楚师撤离,众人按年龄长幼推老三为王,是为楚初王,老四为令尹,老五为司马,但因灵王去向不明,郢都人心不稳。熊弃疾从中得到灵感,决定利用这个动荡时机置老三芈平、老四芈晰于死地,自己独掌楚国。到了农历5月己卯之夜,熊弃疾派属下人等绕城大呼,说是楚灵王返驾回来了,结果满城为之骚动。当即熊弃疾的亲信、斗氏家族的蔓成然奉熊弃疾之命进宫,故作惊慌地对楚初王芈平、令尹芈晰说:“灵王回来了,国人要来杀二位了,司马也快要进宫来了,二位要早作打算,以免受辱,众怒如同水火,可触犯不得呀!”蔓成然刚说罢,又有蔡观从受熊弃疾的指使,跑进宫来说:“不得了啦,外面灵王的大队人马就要冲进来了!”芈平、芈晰都惶惶然,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便举剑自杀了,熊弃疾阴谋得逞。次日,熊弃疾自即王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楚平王即位后,大赏功臣,封蔓成然为令尹,让蔡观从自选官职。蔡观从十分明智,不要实权,就自荐为没人竞争的卜尹(巫师)。蔓成然后来居功自傲,贪得无厌,还带领斗氏家族与当时楚国的巨富养氏一族争利,甚至两家刀枪相斗。楚平王觉得蔓成然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便于当年找个由头杀了蔓成然,还灭了养氏一族。事后,楚平王收回了赐给蔓成然的封邑,改任蔓成然的儿子斗率为郧公,担任郊尹,以示不忘斗氏家族的功勋。既安抚了元老,又收揽了人心。郊尹,就是专职管理都城郊区行政事务的官员,主要负责生产、商业、户籍、治安、交通、防灾等事务,战时还有维护京畿安全的守土之责。

在郊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郊尹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郊氏、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芈姓斗氏家族之郊姓族人皆尊奉楚郧公斗率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郊氏合谱。

郊姓郊姓起源五

源于新罗族,出自唐朝时期高丽国君主王健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公元前后,朝鲜半岛的斯卢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史称新罗国。从公元四世纪中叶起,新罗国王位由金氏家族世袭,王权逐渐得到加强。到公元四世纪末期,新罗国经常受到倭奴国的侵扰。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元年(新罗实圣尼师今金堤元年,高句丽広开土王即好太王高谈德十二年,公元402年),高句丽国出兵驱逐了倭军,将新罗国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新罗国仿汉制实行州、郡、县制。到了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元年(新罗法兴王金原宗六年,公元520年),新罗国颁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别的百官服色,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体制。北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元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公元532~562年),新罗国先后统一了弁韩人的加耶部落,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为与高句丽国争雄,新罗国与百济国结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新罗真兴王金深麸十七年,公元551年)占领了汉江上游地区,西魏废帝元钦二年(新罗真兴王十九年,公元553年)又攻占了百济国的汉江下游地区,后乘势沿东海岸北上,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韩国咸镜南道的利原地方。新罗国的扩张,招致了高句丽、百济二国的联合进攻。到唐朝时期,新罗国处境危急,吁请唐王朝出兵干预,唐高宗李治发大军至朝鲜半岛,在新罗国的配合下,于唐显庆五年(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七年,公元660年)灭了百济国,再于唐总章元年(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八年,公元668年)灭了高句丽国,新罗国借此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新罗国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包括当时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唐朝晚期即新罗国末期,新罗国的王族之间因争夺王位,引起国内战乱频繁,民不堪命,纷纷起义。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新罗真圣女王金曼十年,公元896年),新罗赤裤军曾攻打到王都西部。新罗王族弓裔、军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义军之中。唐光化三年(新罗孝恭王金峣四年,公元900年),甄萱在完山州(今韩国全州)建后百济国。

唐天复元年(新罗孝恭王金峣五年,公元901年),弓裔氏族在松岳(今韩国开城)建后高句丽,形成朝鲜半岛的后三国分立的局面。一直到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四年(新罗景明王朴升英元年,公元918年),弓裔部将王建取代了弓裔家族,正式创建高丽王朝,史称王氏朝鲜,或王氏高丽、高丽王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高丽太祖王建十七年,新罗敬顺王金傅八年,公元935年),金傅让国于王建,新罗国至此彻底灭亡。高丽太祖王建将自己的长女乐浪公主许给金傅为妻,封金傅为观光顺化卫国功臣、上柱国、乐浪王政丞,食邑八千户,位在太子之上,居于神鸾宫,仍以新罗旧都庆州交其治理。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高丽太祖十八年,公元936年),高丽太祖又出兵灭了后百济国,遂统一朝鲜半岛。高丽太祖王建建国之后,有后裔出任管理京畿开京(松都,今朝鲜开城)的郊区之官员(今南北朝鲜军事分界线北朝鲜一方,包括著名的板门店),仿汉制亦称郊尹(교윤),并以其为姓氏。一直到明朝时期的李氏朝鲜王朝,郊尹一职皆存,其后裔中都有以为姓氏者,亦称郊尹氏(교윤성)。

到了清朝中叶,有郊尹氏族人不堪灾荒,违禁迁入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后按汉族习惯,将其姓氏省文简改为汉字单姓郊氏(교성)、尹氏(윤성),世代相传至今,成为朝鲜族郊氏、尹氏的先民,其特征是以开城为本贯。

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天水、襄阳、开城为郡望。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兰州市,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阳县,天津市的静海区,河北省的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地,均有郊氏族人分布。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开城府:开城是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在朝鲜半岛的中西部,距江华湾约二十公里。开城曾是高丽王朝(王氏高丽,公元918~1392年)的首都,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由于开城的松岳山上松林茂密,因此,开城也一直被朝鲜人称作“松都”。开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有王陵、故宫等。开秤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有二:一是高丽国的王宫“万月台”,二是广为人知的长达二百四十一公里之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有一千二百九十一个黄色醒目界碑),著名的板门店就在开城附近,距离开城市仅八公里。板门店原来是开城与汉城之间一座小村庄的名字,据说,很久以前,为方便来往于开城与板门店之间的过客,曾在这里用木板建过一个小店铺,板门店的名字便源于此。板门店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方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一方在1953年7月27进行停战谈判、以及《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的会场所在,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会议室、中立国监督委员会的会议室也位于该地,因此亦称其为“停战村”。板门店的军事分界线两侧,正对有朝鲜、韩国的一系列军事哨所。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开城堂:以望立堂。

一、ji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路史》云:“莒后有郊氏;楚亦有郊氏。”又云:“《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莒,己姓之国,故莒后之郊,当系出己姓。其他不详。

二、

郊姓分布:湖北武汉、浙江江山、上海嘉定等地均有此姓。

郊姓起源:

1、周时莒国之后有郊氏,见《路史》。

2、春秋时楚国有郊氏,见《路史》。

3、《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

历史名人

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开城府:开城是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在朝鲜半岛的中西部,距江华湾约二十公里。开城曾是高丽王朝(王氏高丽,公元918~1392年)的首都,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由于开城的松岳山上松林茂密,因此,开城也一直被朝鲜人称作“松都”。开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有王陵、故宫等。开秤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有二:一是高丽国的王宫“万月台”,二是广为人知的长达二百四十一公里之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有一千二百九十一个黄色醒目界碑),著名的板门店就在开城附近,距离开城市仅八公里。板门店原来是开城与汉城之间一座小村庄的名字,据说,很久以前,为方便来往于开城与板门店之间的过客,曾在这里用木板建过一个小店铺,板门店的名字便源于此。板门店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方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一方在1953年7月27进行停战谈判、以及《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的会场所在,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会议室、中立国监督委员会的会议室也位于该地,因此亦称其为“停战村”。板门店的军事分界线两侧,正对有朝鲜、韩国的一系列军事哨所。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开城堂:以望立堂。

一、ji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路史》云:“莒后有郊氏;楚亦有郊氏。”又云:“《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莒,己姓之国,故莒后之郊,当系出己姓。其他不详。

二、

郊姓分布:湖北武汉、浙江江山、上海嘉定等地均有此姓。

郊姓起源:

1、周时莒国之后有郊氏,见《路史》。

2、春秋时楚国有郊氏,见《路史》。

3、《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

姓氏源流

一、ji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路史》云:“莒后有郊氏;楚亦有郊氏。”又云:“《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莒,己姓之国,故莒后之郊,当系出己姓。其他不详。

二、

郊姓分布:湖北武汉、浙江江山、上海嘉定等地均有此姓。

郊姓起源:

1、周时莒国之后有郊氏,见《路史》。

2、春秋时楚国有郊氏,见《路史》。

3、《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

堂号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开城府:开城是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在朝鲜半岛的中西部,距江华湾约二十公里。开城曾是高丽王朝(王氏高丽,公元918~1392年)的首都,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由于开城的松岳山上松林茂密,因此,开城也一直被朝鲜人称作“松都”。开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有王陵、故宫等。开秤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有二:一是高丽国的王宫“万月台”,二是广为人知的长达二百四十一公里之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有一千二百九十一个黄色醒目界碑),著名的板门店就在开城附近,距离开城市仅八公里。板门店原来是开城与汉城之间一座小村庄的名字,据说,很久以前,为方便来往于开城与板门店之间的过客,曾在这里用木板建过一个小店铺,板门店的名字便源于此。板门店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方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一方在1953年7月27进行停战谈判、以及《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的会场所在,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会议室、中立国监督委员会的会议室也位于该地,因此亦称其为“停战村”。板门店的军事分界线两侧,正对有朝鲜、韩国的一系列军事哨所。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开城堂:以望立堂。

一、ji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路史》云:“莒后有郊氏;楚亦有郊氏。”又云:“《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莒,己姓之国,故莒后之郊,当系出己姓。其他不详。

二、

郊姓分布:湖北武汉、浙江江山、上海嘉定等地均有此姓。

郊姓起源:

1、周时莒国之后有郊氏,见《路史》。

2、春秋时楚国有郊氏,见《路史》。

3、《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