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⒉ 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⒈ 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亮 受业于 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引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三国 时代 支纤、支亮、支谦,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⒉ 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引《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1、一支钢笔,三支石墨笔和一块橡皮。
2、随着大盘打开,升起的不是挂满玛瑙的黄金树,而是三支毒箭,正中吉利可汗面门。
3、此外,自明年元旦起,金、马、澎外岛部队将陆续裁撤,三大外岛部队研议废除旅级单位,废除“炮指部”,成立三支“守备打击群部队”。
4、当时仅有三支汉阳造步枪,其中一支枪栓坏了,射击后弹壳夹在枪膛中,只能用勾子勾出来才能再次射击。
5、长着三支突出眼柄的格兰人很容易辨认,他们有山羊一样的长脸,小角,和突出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