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⒈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引《水浒传》第二回:“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説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汉朝 一个名臣,当初未遇时节,其妻‘有眼不识泰山’,弃之而去,到后来,悔之无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来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⒈ 比喻不知礼敬或认不出地位高、本领大的人。
引《水浒传·第二三回》:「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凟兄长,望乞恕罪。」
1、刚才我有眼不识泰山,请大人恕罪!
2、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请高抬贵手,原谅我吧!
3、昨天晚上我才发现自己既失职又有眼不识泰山。
4、对站在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5、我尊敬的森林主人,我老虎是有眼不识泰山请您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