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同“支左屈右”。
⒈ 同“支左屈右”。参见“支左屈右”。
引《史记·周本纪》:“﹝ 养由基 怒﹞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鉤,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后转为“左支右絀”。亦省作“支絀”、“支詘”。谓处境窘促,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始,大吏咸度外待君……及 董公 去,而君始齟齬支詘,惟恳恳敕吏事自备,於是十餘年不迁。”
清 包世臣 《致祈大臣书》:“唯是军兴三载,经费支绌已甚。”
鲁迅 《书信集·致萧三》:“人手少,经济也极支绌。”